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学科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卫生管理学院学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和卫生健康重要论述,切实落实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新医科建设为牵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强化优势特色,提升整体水平,扩大办学影响,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一流卫生管理人才,为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卫生管理学院开好局、起好步。

    二、建设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学院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学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学院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明晰发展路径、落实发展举措,切实转变学院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信号、第一标准,深化创新体系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创新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大胆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融合发展之路、对标发展之路。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在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中,不断深化安医精神内涵,彰显内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学院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提升学院谋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科学性,增强学院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内涵发展和外延拓展,发挥学院、学科系和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学院事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本科生培养规模适度扩大,硕士生培养规模稳中有升,博士生培养实现零的突破,健康服务与管理国际合作办学走上正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工作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达到国内同类高校水平前列。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动对接健康中国、健康安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和区域战略规划,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引领学院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落实厚爱与严管并重的要求。紧扣学院特色、学科专业特点,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布局。突出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建立并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自我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鼓励青年教师将自身发展融入学院发展,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进修,提升学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启动“一增、二优、三提升”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一增”是实现学院教师总量的增加,到2025年,学院教师总数不低于97人,增长40人,平均每年新进8人左右。院聘兼职教授、海外兵团等兼职教师不低于10人。

    “二优”是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教师队伍二个优化:一是,优化师资职称结构,到2025年,在学院专任教师中,新增正高级职称的不少于5人,副高职称不少于8人,中级职称的不少于20人;二是,优化学院教师学历与专业结构,到2025年,学院教师队伍实现100%具有硕士学位,并积极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引进教师兼顾专业针对性,以弥补部分课程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

    “三提升”主要是指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提升学院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是,以四个学科系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构建2-3个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团队。争取再成功申报1-2个高水平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的教学团队;二是,在大健康与卫生健康政策、医疗保障、大健康数据和卫生信息三大学科群形成3-5个稳定的研究团队,并初步产出研究成果;三是,注重学院管理人员技能的培训,打造一只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为校院两级管理和学院办好大学奠定基础。

    (二)合理布局学科建设

    以服务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我省学科和研发布局,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落实省高峰学科建设规划,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人力支撑。十四五期间,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持续发力一流学科建设,继续推进一流学科的申报工作,支持劳动与社会保障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申报省级一流专业;对于已经获得的一流专业,各学科系要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积极探索一流教材建设,全面推进一流专业的建设工作。

    2.进一步合理布局新专业,学院三个学科系以医学和卫生管理为特色,在办好现有4个本科专业的同时开展新专业的申报,卫生信息系申报新专业——大数据应用与管理专业,医保系申报新专业——医疗保险专业。高度重视学院与美方阿肯色州立大学联合办学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招生、教学计划安排、中美两校教学活动协同等后续工作,确保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平稳有序推进。

    3.积极拓展学位点发展空间,依托预防医学一级博士点,筹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博士点方向,建设博士导师队伍,制定培养方案,有序推进博士招生和培养工作;在公共事业管理一级硕士点的基础上,凝练二级硕士专业方向,整合导师资源,完善硕士培养体系;支持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基础,充分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硕士点。

    4.努力提升学科发展质量,坚持学科带动专业发展的思路,实现“学科系—科研团队—研究基地”、“学科系—本科专业—学生实验室—生产实习基地”的一体化建设;拟建的“医院管理研究所”“医疗保障研究院”“大健康与卫生政策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机构实现实体化运行,产出高水平的研究和政策成果;支持安徽省高校智库建设,服务于“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和高水平医科大学。

    (三)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秉承“三全育人”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提升教育内涵、专注学生发展、凸显学院特色”这个主题,进一步加强学风和班风建设,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心理、社会责任、劳动教育等工作,努力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为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就业提供全面支持,使卫生管理学院成为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适度扩大本、硕招生人数,合理本硕博构成。到“十四五”末,本科生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实现在校生人数达800人;硕士生培养规模稳中有升,在校研究生人数达200人;博士生招生人数实现零的突破,在校人数达6人。形成以本科生培养为根本,硕士培养为纽带,博士培养为龙头的培养体系。

    2.围绕“新医科”发展理念,优化课程体系。一是密切结合“新医科”的新理念和新背景,加强健康管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等课程教育,构建更加适宜的课程体系。二是进一步丰富课程类型。以MOOC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及社会实践等各类课程的丰富与完善。三是加强教材建设,精心遴选已有课程教材,适当编撰尚不完善的教材,重点做好适应专业教学的实践实训教材编写;四是打造1门《新时代卫生政策发展》金科,重点聚焦当前卫生政策发展的历史背景、重大理论问题、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完成4-8门“课程时政”建设,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氛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学团队。打造“公共卫生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教学团队,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借助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平台,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访学,资助举办国际和全国范围的专业学术会议,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4.对标高校“双基”示范标准,强化质量管理。一是积极对标安徽省普通高校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示范标准,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使教师熟悉基层教学组织示范标准的内容,明确各教学环节示范标准内涵。二是定期宣传教学质量观念,重视质量文化建设。形成提高质量的强烈意识,营造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三是加强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关研究,明确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适应专业需要的、科学的、可考核的质量标准体系。

    5.推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是打造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验室建设,购置必需的实践教学设备器材,推动沙盘推演、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二是建设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推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获得感。三是由专业骨干教师引领组建实践教学团队,保障核心课程的专业性,拓展课程的实用性,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质量;四是拓展学院实习基地建设空间,优化实习教学基地在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布局,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实习基地8家,重点满足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

    (四)建设学科群—研究所(院、中心)为架构的科研体系

    以学院现有的四个学科系为基础,打造深度融合的管理学科群。依托医院管理研究所、安徽省医疗保障研究院和健康大数据与卫生政策研究中心等平台,构建学科群—研究院(所、中心)为基础架构的科学研究体系,打通平台、学科、团队、人才发展通道,实现学科群与平台的良性联动。支持学院科研人员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落地科研体系。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发挥教授团队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依据学院自身优势与特色,结合建设高水平安徽医科大学的需要,凝练健康与公共卫生政策、医院管理、医疗保障等三大主攻方向,形成集中性的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健康与公共卫生政策:形成老年健康政策方向,在健康老龄化、智慧养老及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等政策领域形成安医成果;

    医院管理:聚焦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医院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病人安全等研究方向,夯实医院管理研究基础;立足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构建“安医系”附属医院整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排名系统”;

    医疗保障:围绕服务提供、治理机制、组织管理、筹资支付等维度,构建区域卫生资源整合、“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医防融合和服务方式的管理创新。

    五)服务社会

    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高地和知识库、思想库、智囊库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社会贡献度。 对接区域发展,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需 求导向型”社会服务体系,主动对接省市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性。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开展以下社会服务:

    1.积极参与政府卫生部门卫生政策制定。借助安徽省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所、医疗保险研究院等平台,承接政府卫生部门资政项目,为国家和省市卫生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加强对卫生政策执行的效果、效益、效应考察、判断和评定,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部门,力图对政策的前景和变迁提供建议。

    2.主动服务学校附属及合作医院管理。加强与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合作医院的联系,充分发挥学院与医院的各自的优势。通过设立院院横向课题,重点攻克与解决医院管理领域的前沿课题和医院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争取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批医院管理的研究成果。积极组织科研成果申报与转化。

    3.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业培训工作。依托公共政策研究所,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培训,服务地方医改工作;拓展卫生信息安全研究的工作内容,深入卫生信息化行业发展的主流,接受或提供智慧医疗、互联网医院、卫生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助力安徽省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立足安徽省医保研究院,开展DIP和DRGS等相关领域的培训工作,服务安徽省医保的改革与发展。